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中午好!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和匯報,我們公司在國際化戰略方面所走過的路。我分三個方面作匯報,一就是華瑞的轉型升級之路,第二個在目前"一帶一路"大的戰略框架下,我們作為企業來說有什么樣的機遇,第三在"走出去"方面,作為一個企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在匯報之前,剛才聽了龐秘書長談到石化行業做了多少產值,做了多少利潤的時候,我們下面這些紡織服裝的傳統產業兄弟們有滿滿的噓聲,在這兒我說一下,我感覺作為中國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大概經過了三個歷程,一是全力的發展,第二階段應該叫做奮力的崛起,現在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叫做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展是自己跟自己比,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要更強,第二花了十幾年時間我們崛起了,我們進入了前面的幾位,世界經濟體里面,目前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談到紡織服裝,紡織服裝應該來說是一個競爭完全的領域,不是相對競爭的領域,無論是從上游到下游,我借前面紡織協會領導說的話,我覺得我們作為一個時尚產業,也是一個技術產業,也是一個文化產業,也是中國的比較優勢產業,我認為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我們進入所謂的第三階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中國的紡織服裝產業最有可能,最有機會,能夠成為世界級的服裝產業的制高點的這樣一個產業,如果大家認同就鼓個掌。第二個我認為紡織產業的人都是苦。
我下面匯報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華瑞的轉型升級之路,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就逐步按照,或者根據國家的發展戰略調整,我們順勢而為,1993年我們公司成立,隨著紡織服裝產業的比較優勢,我們做了什么?完全是中國外貿體系,或者紡織產業的路徑,先是加工貿易,慢慢發現要做產品批發,所以做所謂的貿易商,工貿一體,從產品類型逐步從傳統休閑的向時裝,向高端發展。隨著后來的發展,幾年以后,覺得簡單的做一般貿易還不行,必須要向ODM發展,要有自己的產品開發。談到"走出去",我們集團"走出去"比較早,我們1999年就在柬埔寨設廠,2001年成立了美國、英國、德國公司,2002年成立了越南水洗廠。后來除了做一般的生產以外,我們考慮到WTO以后,特別是國內消費升級以后,我們做了自營的品牌,目前自營品牌只是在國內,現在正在調研的是要到東南亞和俄羅斯設我們的銷售網點,目前LAGOGO的品牌,在少女女裝方面在全國做的不錯,在全國有一千多家店。所以全球"走出去"之路就是從品牌制造商向品牌服務商,向品牌批發商,目前到品牌零售商在發展和轉變,也就是從原來的簡單的產品輸出,到逐步的進行產業資本的輸出和品牌的輸出,用全球資源供應全球市場,做全球的一流的供應鏈管理者,這是我們華瑞的轉型之路。
下面我大概匯報一下"一帶一路"我們的機遇,我簡單的從我們企業的角度來做一些事情,我們企業的轉型升級,無非是兩個方面,一個叫轉移,一個是升級,一個是轉移過程中合著升級,轉移到哪里去?一個就是到要素成本低的地方,這個要素包括土地、人工、政策,第二個是要接近市場的地方,第三個可能是綜合政策資源的地方,包括自然資源,這是轉移的方面。另外在轉移過程中,如何用好當地的人才、技術優勢、政策優勢做好升級,這是我覺得作為企業需要去考慮的問題。隨著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目前的成本已經非常高了,不簡單是勞動力的成本,主要是勞動力的綜合要素成本,我們中國是相當高的,如果加上圍墻外面企業的員工社會成本,有時候是不可見的,在這一塊的費用是巨大的,也迫使我們企業不得不考慮轉型,當然匯率、稅費的變化也是我們考慮的因素。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作為我們企業來說,再像二十年以前搞低價傾銷,搞一些價格戰是沒有前提的,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提高我們的附加值,要對產能進行重新布局,重新鏈條分割,作為低端制造業肯定要去拉美、東南亞和非洲,高端制造業可能要回歸,像唐總就回到美國去了,不是回歸,是走到美國去了。那中國制造除了更多的去適應國際市場的需要以外,更多的考慮為中國市場做一些配套和服務,這樣才可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所以在"走出去",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一方面是做技術創新,一方面是要做好資源的整合,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綜合效率,這是我們的一些體會。
至于說國家的政策資源,因為前面領導們都說了,我就說一句話,我覺得中國政府是最偉大的政府,至少有一點國家智慧能幫助企業做很多事情,至少有一點國家從政策智慧資源上,能給企業提供很多政府的引導、政府的引領和政府的支持,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從國家智慧來說,是一般的國家給企業帶來的引導是沒有中國來的多的,這一點我們還是蠻幸運的,這是我的感覺,不一定完全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作為我們的企業第二個"走出去"要考慮,企業應該怎么"走出去",走到哪里去,用什么模式去走,怎么用好共享經濟和國家智慧,這是我們企業家先考慮的。包括說"走出去"可以把我們的產能"走出去",到非洲可以種棉花,東南亞建廠,搞一些海外的物流網絡和銷售網絡,用國際資源去滿足國際市場,這個我就不羅嗦了。
最后第三個我說一下注意的問題,我們企業1999年出去,今年是18年了,時間算比較長的,有比較好的經驗,也有血的教訓,我就把我認為需要注意的問題跟大家溝通一下。首先走出去一定要根據企業的戰略去考慮,不能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要根據自己企業的比較優勢、能力來研究,我們到底有哪些能力,到底手上有哪些資源,我們需要適應什么樣的環境,我們到底用成本優勢,還是要技術人才優勢,或者其他的政策優勢,通過這樣去判斷,不能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尤其是從這個角度不能簡單的聽政府官員號召叫你走出去而走出去,因為他最后不會買單,只有我們企業買單。到底有哪些風險呢?一個是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我就提個建議,你去之前至少要提前一年去研究當地國家所有的法律,首先要學會,自己要學,不能簡單的找律師,找律師有時候容易栽跟頭的,自己學法,學法了以后叫依法辦事,守法經營,更多的是稅法、會計法、勞動法和環境法,其他的可以不學,這幾個法一定要學,不學早晚出事。第二個政治風險,這個就不管了,你不要參與政治,親近政府,遠離政治。第三個財務風險,核心要去研究的就是當地國家的會計準則,不要以為世界通用會計準則,或者國內的會計準則在那兒會管用,不管用,必須研究當地的會計準則,當然要有好的審計師和會計師,包括稅法和進出口法、個人所得稅法和企業所得稅法等等法律。第四人文風險,就是我們融入進去,不是別人融入我們,你別想改造當地,第二句話就是共存,你別想著自己賺錢,早晚會被搞死。第五個環保風險,別想把中國的環保問題移到國外去,他們比我們今天的中國更嚴格,當然還有做好一些人才儲備。
好,我就匯報到這兒,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