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記者從大會獲悉,2014年化纖實際完成產量4390萬噸,而"十二五"規劃的產量目標是4100萬噸;2014年化纖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82.2%,規劃目標為76%,實際情況均已超過規劃目標。
對于如此的快速發展,端小平表示,現在來看"十二五"規劃的目標還是比較合理的,如果能夠按照規劃的速度完成,行業的效益能好很多,產能也不會像今天一樣出現相對過剩。過去行業的快速發展與中國的宏觀大背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有關;與過去政府過于看重發展速度,并且在08年金融危機后采取比較強的刺激政策有關;與過去的改革不到位、特別是金融體制制度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到位有關。中國化纖行業應當從中思考,并吸取經驗教訓。
"十二五"期間,產業唯一可能達不到的指標是差別化率。2014年其為56%,目標60%。對此,端小平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過去定義為"差別化"的部分產品,由于市場的原因,企業大幅減少生產,甚至不生產;一些衡量差別化率的產品指標,企業內部自行做了調整;一些產品不再是差別化的產品。如剔除以上因素,行業依然能夠按時完成"十二五"規劃的差別化率指標。對于未來,端小平表示,需要對"差別化"的概念進行重新定義。
對于下一步化纖行業該如何發展,端小平強調,中國化纖行業已經進入"新常態",依靠拼裝備、規模、產量、成本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發展為資源、渠道、品牌、標準等軟實力的競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增量控制、存量優化、應用拓展,依靠科技創新,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對于后續行業發展環境方面,端小平提示尤其要關注兩個方面。
其一,資本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在逐步減弱。化纖行業自身屬于資產密集型產業,下游客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化纖行業的困難可想而知,化纖行業必須轉型升級、理性發展。
其二,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下降,倒逼企業節能減排,發展循環再生化纖產業,并且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例如,中國政府現在嚴格控制印染企業的排放和新建的印染產能,所以導致印染產能跟不上,供應不足。在過去兩年里,中國的有色化學纖維的銷售量、生產量大幅度增長,實際上也給行業帶來了另外一次機遇。
(潘峰 文/攝)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先生大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