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夕陽產業,而是支柱產業
“這次的紡織業調整振興規劃,最重要的意義可以概括為:方向明確、信心倍增。”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如是認為。
曾幾何時,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紡織行業是夕陽產業、落后產業,遠不如汽車電子等行業能起到支柱作用,有的地方還提出要限期淘汰紡織;一些銀行對紡織業也不看好,認為是高風險行業,見了紡織就不敢貸款。規劃再一次明確了紡織業作為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以及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的地位,鼓舞了行業信心,也鼓舞了包括銀行等的信心。
事實上,紡織業為我國的GDP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49%––這49%里,服裝、衣著的消費占城市居民人均支出的10.77%,農村的衣著消費占農村居民人均支出的5.9%;
全國的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為29%,紡織業的貿易順差就占到全國貿易順差的近60%。從2001年到2008年,全國貨物貿易順差83%是紡織創造的……
專家強調,紡織業的支柱地位還體現在,它關乎民生、關乎數千萬人的就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棉花到服裝、家用紡織品和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業的產業鏈非常長,吸納了2000萬人的就業,其中約80%是農民工。紡織業本身所需的原料,棉、毛、絲、麻,也來自農業,涉及到1億農民的生計。
對紡織業的現狀,也存在一些誤解。杜鈺洲表示,有人認為紡織業已經日薄西山,規劃是打上一劑強心針。其實從最近剛剛結束的紡織行業春季市場大活動就可以看出,中國的紡織服裝展覽人氣依然很高。“可以說,冬去春來看紡織,紡織業的發展勢頭依然很健。規劃不是強心劑,而是促進劑,是解決行業當前困難和謀劃中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政策。”杜鈺洲說。
1%的力量有多大
從今年4月1日開始,紡織業的出口退稅率從15%提高到16%。
專家指出,出口退稅率的提高是規劃對紡織行業產生的最直接影響之一。16%,是在其他行業里沒有的比率。這一舉措就是要把紡織業的支柱作用發揮出來,幫助企業進入良性循環,順利度過嚴冬。那么,這1%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山東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認為,從具體的資金和帶動效益上說,1%都是一個巨大的支持,能給企業帶來不少的直接收益。
杜鈺洲算了一筆賬:我國紡織企業的出口規模大約占20%。以去年的銷售額算,一年的銷售額33000多億,五分之一用于出口。從今年4月1日算起,今年有9個月能享受這一個點的退稅率,大約是50億。如果全年的話,估計是八九十億。如果和原先的11%比,5個點的提高,就更為可觀了。
“如果企業的產品價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話,就可以拿這筆錢進行研發投入、做設計人才的培訓、聘請頂級的設計人才,進而提高整個紡織服裝、面料的設計水平、款式流行水平和技術含量,對企業、行業提升國際競爭力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邱亞夫表示。
專家強調,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對企業確實彌足珍貴,但長遠來看,治本的方法還是要下氣力提升我們的產業水平,即使是零稅率,也不意味著一定能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不僅僅是“洋打工”,更要創“中國品牌”
15年前,人們穿的西裝,重量足足有兩公斤半。如今的西裝只有800克,輕便了許多,這里面包含著大量的科技革命和技術創新。在邱亞夫看來,紡織業是一個高科技的永續產業,創新是紡織業的生命力所在。
邱亞夫介紹說,去年到今年年初,在全行業面臨困難的情況下,依然有30%的企業銷售增長23%,利潤增長33%,利潤總額占全行業的98%。它們的秘訣就在于創新。“眼下要把創新擴展到全行業,加強公共服務,加強先進技術的普及,加強科研攻關的產業化,幫助占全行業99.4%的中小企業提升水平。”邱亞夫強調,“這也是規劃的重要內容。”
在不少人的觀念中,我們的紡織服裝業只是一個“洋打工”,總認為我們的服裝沒有自主創新,是低檔低價的代名詞。專家強調,應該對我國的紡織業再認識,“中國制造”的品牌力量和人氣正在上升。
杜鈺洲介紹說,從行業的展覽會就可以看出,中國品牌的市場非常活躍。今年的面料展1001個品牌里中國品牌就有777個,外國品牌224個。中國品牌里29%是以自己的牌子走上世界的。現在發達國家有40%的人在消費中國品牌的產品,這是中國紡織服裝的一個重要進步,也體現了我們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專家指出,中小企業的開發創新能力、裝備水平有限,但它們是民生的重要部分,是就業的主體。規劃提出,對大量的中小企業著重解決雪中送炭、扶弱濟貧的問題,強調提供公共服務,就是創造一種公共環境,促進大企業和小企業鏈接,提升它們的技術、管理、檢測、研發水平,全面增強“中國品牌”的實力。
“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是紡織業加速升級的重要機會,調整振興規劃對紡織業發展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杜鈺洲表示,“中國品牌”的成長,將會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享受中國紡織品服裝消費帶來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