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周刊》:2008年紡織行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目前紡織行業發展情況如何?
王天凱:2008年是紡織行業發展最艱難的一年,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生產要素成本提高等紡織工業外部環境不利因素影響,以及行業自身還存在著一些粗放式發展現象,使紡織行業面臨的困難日趨嚴重,而國際金融危機更加劇了紡織工業下滑的趨勢。
中央對紡織行業發展非常關注,連續幾次上調出口退稅率,2008年11月19日又出臺了促進輕紡工業發展的6項措施。日前,國務院又原則通過了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這不僅有利于當前紡織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更有利于紡織行業的長遠發展。
實施好細則任重道遠
《紡織服裝周刊》:紡織工業振興規劃實施細則也將出臺,您對實施細則有什么期待?
王天凱:紡織工業振興規劃的出臺,讓我們感到最振奮的是國家對紡織工業的定位。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都說明,紡織工業為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振興規劃實施細則出臺前,已經有部分省市政府根據紡織振興規劃的原則出臺了實施方案。我們希望各地在制定實施細則中要統一思想,制定比較符合行業實際的細則,配合相關政策措施,不要將行業振興規劃變成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計劃。因此,制定規劃任務艱巨,實施好細則更是任重道遠。
加快結構調整是當務之急
《紡織服裝周刊》:當前貫徹紡織工業振興規劃的重點是什么?
王天凱:振興規劃明確了三年調整振興的目標和重要任務,對于促進紡織行業加快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結構調整是紡織行業應對金融危機、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同時又兼顧今后長遠發展的重要的結合點。在規劃中始終貫穿著調整這條主線。
結構調整包含著三方面內容:組織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這其中,當前最重要的是產品結構調整。這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紡織企業要毫不猶豫地全力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在紡織企業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場、穩定傳統國際市場時,在出口產品轉到內銷市場時,都有大量的產品結構調整的工作要做。也只有產品結構調整,才能真正實現今年的平穩較快發展。
其次,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就是要企業提升和強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效益。要有一批優勢企業在科技創新、技術改造、自主品牌上有所作為,有所突破。
最后,區域結構調整就是要使紡織業的比較優勢繼續延伸。中西部地區在承接轉移上、企業在梯度轉移中所遇到的情況不一,因此在具體做法上也應有所不同。這其中產業集群的發展也應視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真正建立起因地制宜、適應集群自身發展需要的、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平臺,提升集群的總體水平。
關注融資和國企負擔問題
《紡織服裝周刊》:您最關心什么問題?在“兩會”上準備提出什么議案?
王天凱:作為政協委員,我將認真履行職責,充分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承擔起政協委員的義務和責任,為行業的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在這次“兩會”上我將更關心就業問題和社會穩定問題,我也將把大家呼聲強烈的問題寫成議案向大會提交。
第一,中小企業融資難是涉及就業的重大問題。中小企業是紡織行業主體,是解決就業最主要的載體,中小企業能否平穩運行是涉及就業的重大問題。目前總體看還是融資難、擔保難、抵押難。我會將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提案向“兩會”提交。
第二,骨干企業調整升級中需要淘汰落后,可能遇到一些比較特殊的困難和問題。一些老的國有企業在在調整升級改造中要淘汰一部分設備,更新一部分設備,消化一部分富余人員。在此過程中對本身有很多退休員工的老國有企業將帶來很大壓力。陜西、河南、河北、山東這些地區的國有老企業都存在這個問題,將可能涉及四、五萬職工下崗,希望能有政策讓這部分人員提前退休,這涉及到社會穩定的問題。
《紡織服裝周刊》: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上作了兩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您對這個報告有何感受?報告對紡織行業有什么指導意義?
王天凱: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給我的總體感覺就是精彩務實,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談2009年工作,最令人關注的是全面實施一攬子計劃包括的四“大”: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實施總額4萬億元的兩年投資計劃;大范圍實施調整振興產業規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強科技支撐,增強發展后勁;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擴大城鄉就業,促進社會事業發展。
對我們紡織行業來說,要重在落實,很重要的要在三方面體現。中小企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一批擁有自主創新、自有品牌,具有示范作用的重點骨干企業的提升;真正有效推動區域結構調整。這樣,紡織工業才能真正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