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寧的紡織行業,歷來被稱為“小企業大產業”,在衰退的世界經濟面前,當然也無法獨善其身,甚至所受的沖擊更為嚴重。海寧2008年的報表顯示:全市規模以上紡織企業807家,實現利稅總額14.9億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實現利潤6.9億元,同比下降27.5%。
究竟如何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如何保留自身經濟實力,發現危中之“轉機”,幫助中小企業最大程度地減小損失,為海寧的下一步發展打下根基,這是擺在海寧市政府面前的一次戰略抉擇。
壓力: 增速放緩 效益下滑
“‘增速放緩,效益下滑’8個字成為海寧紡織業2008年揮之不去的陰影。”海寧市副市長許煜威感慨道。
2008年,海寧市經編企業工業總產值、效益增幅逐月下滑。上半年,由于上年度部分企業接受訂單比較多,加上四川汶川地震后需要大批量篷布支援災區,企業生產銷售情況較正常,所以當其他行業已感受到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寒意時,經編產業所反映出來的產值、效益都在高速增長。但自去年8月份以來,由于原材料、能源價格不斷攀升,勞動力成本上漲,同時部分企業存貨較多,致使經編產業的產值增幅逐月放緩,效益增幅從去年一季度的62.5%下滑到12月的1.6%,下降60.9個百分點。
受金融危機影響,以外向型為主的海寧家紡企業遇受嚴重挫折。一方面,企業不敢接長期、大額訂單,怕匯率不穩定而導致生產周期長的訂單會帶來更大損失,而短期訂單又不多,部分企業處于吃不飽狀態。另一方面,由于趨緊的宏觀調控及《勞動合同法》實施,使企業負債率居高不下,財務支出劇增,企業利潤空間受壓。海寧家紡行業面臨著巨大壓力。
難題: 出口 轉型 融資
目前,海寧產業集群地面臨三大難題。
歐美市場經濟形勢不景氣,造成消費者購買力銳減,購買欲望減退。進口商觀望我們國內政策變化,比如出口退稅率上調,外商也要求產品價格下調,要分得扶持政策的一杯羹,造成外商訂單遲遲不肯下。
國家出臺政策拉動內需,但是,出口企業將外向型的市場調整到面向國內市場,是具有相當風險的舉措。一方面重新建立客戶群和市場網絡,需要較長的過程;另一方面,產品方向需要調整。諸如此類的問題和困難,企業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和調整過程。
融資難成為當前企業最大難點之一。迫不得已,部分中小企業只有走民間融資之路。
選擇:調整結構 轉型升級
當大部分的企業陷入困境時,一批優秀企業則由于提前實現技術更新和市場轉型,擁有技術創新研發能力和完善的市場網絡,而能夠從容應對市場風浪。這使海寧市政府作出了新的戰略選擇。
2009年,海寧市政府將加強公共平臺建設。近年來經編園區先后建成了物流貿易、技術研發、網絡信息、技術咨詢、產品檢測、現代會展和專業市場、人才招聘、會計稅務、金融擔保、資本服務和文化服務等十大公共服務平臺,使得集群優勢在園區得以充分體現。“紡織工業經編產品檢測中心”和“紡織工業(華東)家用紡織品檢測中心”落戶經編園區,同時,園區投資20多萬元建立了產品展示廳,用于展示各企業的產品及其性能。這樣的公共服務,成為促進產業升級、加快企業創新的有力支撐。2009年,海寧市政府決定繼續加大對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的支持,推動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的完善與提升。
海寧市家紡30年來的發展壯大,與企業常年積極參展、拓展國際市場密不可分。企業參展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但目前企業參展補助僅限于有自主進出口權的企業,更多小企業卻難以享受。2009年,市政府將適度增加企業的參展補貼,以提高企業拓展市場的能力。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是2009年海寧市政府經濟工作的當務之急。同時,政府投向的重點依然是加大對企業自主產品設計的獎勵,引導更多的企業開展自主產品設計。海寧市政府認為,提升產業的創新能力,幫助產業調整結構,實現產業升級,是政府出手救市的根本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