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直通車
國內資訊(08年前)
出口退稅上調能否拯救紡織業 “一根稻草”能否“起死回生?”
來源:招商周刊 | 發布日期:2008-09-27
2008年8月1日,坊間流傳很久的消息成為現實: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通知,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由11%提高到13%,同時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退稅,包括紅松子仁、部分農藥產品、部分有機胂產品、紫杉醇極其制品、零號鋅、部分涂料、碳素陽極等。
青島業界對于兩個點的上調,除了“感動”、“看到政策暖風”外,同時也表示兩個點其實難以消解今年以來成本的快速上升,甚至不敵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但業內普遍受到了鼓舞,出現了比較積極的情緒,也許是因為退稅的象征意義要更甚于實際意義,至少說明國家沒有放棄紡織業。
紡織企業感嘆“雪中送炭”
8月的政策剛剛出臺,江蘇省便作出了積極反應,在黃金時段新聞中給予大篇幅報道,并且開始反思國家對紡織行業較為激進的宏觀調控政策,討論為達到產業快速升級的目標,瓦解了紡織業多年來積累的優勢,是否值得?
早在政策出臺之前,山東省也對困境中的紡織給予了高度重視。7月中旬,山東省紡織工業協會由秘書長親自帶隊,在全省重點城市、重點企業進行了調研,聆聽企業的困難。省紡織協會秘書長滕惠珍總結了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普遍困難,主要是“能源價格高漲、土地使用稅翻番、融資困難、人民幣升值等幾方面。”
對照如此之多的減利因素,就可以理解企業紛紛感嘆“雪中送炭”的心情了。
即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說:“人民幣三年累計升值21%,僅2008年上半年就升值了7%,全年影響利潤達5000萬元人民幣。即發集團還要為新勞動法的規定多支付勞動保險100萬元,應付電價上漲的費用、翻番的土地使用稅,綜合來看,企業利潤降低了15.2%。”
像即發集團這樣規模大、貿易額大、職工多、用工又非常規范的企業,紡織服裝業在上半年遭遇到的所有難題他們幾乎都能遇到。這位負責人說,去年以來能源價格上漲飛快,紡織企業的重要能源蒸汽像坐上了直升飛機,從135塊漲到了240塊,將近翻了一番。2個點的出口退稅正好補貼了蒸汽漲價的費用,恰逢其時。
青島莊正集團董事長黃玉珍說,由于莊正的貿易額不高,出口退稅帶來的好處也就不很突出。然而人民幣升值吃掉的利潤確實給企業造成了困難。過去100萬日元能兌換8萬元人民幣,現在只能兌換6萬多了,大致一算,企業每年減利在40萬元左右。
黃玉珍說:“企業經營千頭萬緒,這里兩個點,那里兩個點,累計起來就費用不菲了,所以2個點的上調是可以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
紡機企業稱未受影響
從宏觀數據看,中國紡織機械的年產量為600億元人民幣,已經是世界紡機的重要基地。僅以膠南為例,這個中國紡機名鎮為代表的青島紡機,規模以上紡機企業達88家,產值52億元,其梳棉機市場份額占到全國的3/4,噴水織機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1/2,是全國最大的無梭織機生產基地。
受紡織服裝業的連帶影響,全國紡織機械市場也受到了不少影響,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多家出口型紡織企業停工,一些企業倒閉,從上半年的數據看,國內紡織機械的產量和銷量下降了大約20%,虧損企業達198家,虧損面為20.5%。
東佳紡機負責人稱,因為有很多去年的訂單,紡機企業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反應相對滯后,銷售收入也與去年持平。“但由于焦炭價格上漲了156%,利潤較去年下滑。”
該企業負責人說,東佳紡機從去年開始生產高檔設備,出口形勢達到了歷史最好。暫時來看,諸多減利因素尚和退稅上調均未對企業造成什么影響,因為企業一直以來的運行情況比較好,“沒有什么負擔”。
“一根稻草”能否“起死回生?”
勞動力、能源、土地使用稅,今年上升額度都不小,但紡織品的總價并未上漲,說到底是中國紡織品還不具備議價能力。早在政策出臺之前,坊間就有小道消息流傳,猜測出口退稅可能上調,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傳言態度曖昧并不否認,更加堅定了人們的猜測。
8月1日,政策出臺,業界在歡欣之余,另一個擔憂也浮出水面。由于對此次上調形成了預期,外商極有可能已經準備好在訂單時提出要求,讓企業無法獨享利益。一些以成本和價格為主要衡量因素的外國采購商不會輕易放棄這次分蛋糕的機會,國內同行也極有可能圍繞這2點大做文章,競相壓價。如果這些擔憂變成現實,2點的政策福利可能最終是“甜了外人”。
記者還了解到,由于持續資金緊張,一些紡織企業已經出現資金斷鏈之虞。海珊集團負責人說:“按照目前政策,企業進口原料仍要交進口保證金,這對企業資金鏈的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
由于國家給紡織業定的基調是過剩產能,應予以淘汰,銀行也就普遍不支持紡織服裝企業。一方面,出于對自己經營成本等因素的考慮,銀行即使給紡織企業貸款,也要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調20%—30%,讓企業難以承受。另一方面,銀行對企業方沒有完全做到信息公開,發放貸有一定的隨意性,有時銀行把貸款收回,遲遲不再發放貸款,讓企業緊繃的資金鏈愈加緊張,運轉受到嚴重影響。
可以說,出口退稅上調只是緩解了出口企業的部分資金壓力,但并未扭轉中國服裝企業的艱難局面。目前一些紡織企業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產業層次不高,導致原料價格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差擴大,直接的結果是企業利潤減少,加上融資緊張,從而導致企業的應對能力減弱,影響到企業的調節能力和持續發展。
上調2個百分點,對利潤的貢獻或許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而今年企業的總體成本已經上升了15%到20%。出口退稅上調對企業來說,只能起到一個短期作用,也許不出幾個月就會被消解在人民幣升值中,這次出口退稅調整并不能改變行業的命運。
企業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青島市經貿委行業處張志友談到對本輪政策調整的理解時說:“2%的目的是,既讓企業松口氣,又讓企業適度保持壓力,迫使他們提高產品檔次,盡快實現產業升級。”他的話可謂一語道破實質。
從長遠看,紡織企業要真正走出困境,必須關心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企業要通過提高生產效率、產品結構升級換代等措施來應對國內外嚴峻的市場形勢,求得生存和發展。鳳凰印染有限公司在這條路上播種的早,收獲也早。
鳳凰印染董事長戴守華說:“今年鳳凰印染銷售收入達6.5億,創匯8000萬美元,利潤較去年上升54%,企業發展比較健康。”
鳳凰印染的產品主要出口非洲和歐洲,由于技術過硬,蠟染的布匹不掉色變形,在非洲非常受歡迎,目前國內只有鳳凰一家可以生產。有南方企業看到這塊利潤,考察后想要生產,最終由于無法掌握核心技術而放棄。據戴守華介紹,為了保持技術先進,鳳凰印染與武漢大學合作共同研發生產線,解決蠟染行業的節能減排和環保問題,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青島,鳳凰印染是個積極的例證,品牌經營的很好,最早由產業衍進轉向資本衍進,給青島紡織業帶來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但是鳳凰的路是否就普適于所有紡織企業,也是值得商榷。很多高檔產品主要服務于少數的高端客戶,也就是說,它可能并不適合多家企業的大批量生產。正如戴守華所言,企業發展有行業的共性和自己的個性,而鳳凰的成功多數取決于個性的發揚。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個性之路,也許是個比產業升級更具挑戰的話題。
很多青島的企業人士都表示,能夠理解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但是難以接受;知道怎樣才能擺脫困境,但由于種種原因,做起來困難重重。艱難的生存環境將加快紡織行業的洗牌進程,企業本身兩極分化會更趨明顯。一部分企業通過產品開發,通過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提升競爭力,獲得大發展;而另一部分企業則在成本及資金壓力下被迫關停。說到底,紡織企業必須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因為只有企業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青島業界對于兩個點的上調,除了“感動”、“看到政策暖風”外,同時也表示兩個點其實難以消解今年以來成本的快速上升,甚至不敵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但業內普遍受到了鼓舞,出現了比較積極的情緒,也許是因為退稅的象征意義要更甚于實際意義,至少說明國家沒有放棄紡織業。
紡織企業感嘆“雪中送炭”
8月的政策剛剛出臺,江蘇省便作出了積極反應,在黃金時段新聞中給予大篇幅報道,并且開始反思國家對紡織行業較為激進的宏觀調控政策,討論為達到產業快速升級的目標,瓦解了紡織業多年來積累的優勢,是否值得?
早在政策出臺之前,山東省也對困境中的紡織給予了高度重視。7月中旬,山東省紡織工業協會由秘書長親自帶隊,在全省重點城市、重點企業進行了調研,聆聽企業的困難。省紡織協會秘書長滕惠珍總結了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普遍困難,主要是“能源價格高漲、土地使用稅翻番、融資困難、人民幣升值等幾方面。”
對照如此之多的減利因素,就可以理解企業紛紛感嘆“雪中送炭”的心情了。
即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說:“人民幣三年累計升值21%,僅2008年上半年就升值了7%,全年影響利潤達5000萬元人民幣。即發集團還要為新勞動法的規定多支付勞動保險100萬元,應付電價上漲的費用、翻番的土地使用稅,綜合來看,企業利潤降低了15.2%。”
像即發集團這樣規模大、貿易額大、職工多、用工又非常規范的企業,紡織服裝業在上半年遭遇到的所有難題他們幾乎都能遇到。這位負責人說,去年以來能源價格上漲飛快,紡織企業的重要能源蒸汽像坐上了直升飛機,從135塊漲到了240塊,將近翻了一番。2個點的出口退稅正好補貼了蒸汽漲價的費用,恰逢其時。
青島莊正集團董事長黃玉珍說,由于莊正的貿易額不高,出口退稅帶來的好處也就不很突出。然而人民幣升值吃掉的利潤確實給企業造成了困難。過去100萬日元能兌換8萬元人民幣,現在只能兌換6萬多了,大致一算,企業每年減利在40萬元左右。
黃玉珍說:“企業經營千頭萬緒,這里兩個點,那里兩個點,累計起來就費用不菲了,所以2個點的上調是可以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
紡機企業稱未受影響
從宏觀數據看,中國紡織機械的年產量為600億元人民幣,已經是世界紡機的重要基地。僅以膠南為例,這個中國紡機名鎮為代表的青島紡機,規模以上紡機企業達88家,產值52億元,其梳棉機市場份額占到全國的3/4,噴水織機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1/2,是全國最大的無梭織機生產基地。
受紡織服裝業的連帶影響,全國紡織機械市場也受到了不少影響,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多家出口型紡織企業停工,一些企業倒閉,從上半年的數據看,國內紡織機械的產量和銷量下降了大約20%,虧損企業達198家,虧損面為20.5%。
東佳紡機負責人稱,因為有很多去年的訂單,紡機企業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反應相對滯后,銷售收入也與去年持平。“但由于焦炭價格上漲了156%,利潤較去年下滑。”
該企業負責人說,東佳紡機從去年開始生產高檔設備,出口形勢達到了歷史最好。暫時來看,諸多減利因素尚和退稅上調均未對企業造成什么影響,因為企業一直以來的運行情況比較好,“沒有什么負擔”。
“一根稻草”能否“起死回生?”
勞動力、能源、土地使用稅,今年上升額度都不小,但紡織品的總價并未上漲,說到底是中國紡織品還不具備議價能力。早在政策出臺之前,坊間就有小道消息流傳,猜測出口退稅可能上調,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傳言態度曖昧并不否認,更加堅定了人們的猜測。
8月1日,政策出臺,業界在歡欣之余,另一個擔憂也浮出水面。由于對此次上調形成了預期,外商極有可能已經準備好在訂單時提出要求,讓企業無法獨享利益。一些以成本和價格為主要衡量因素的外國采購商不會輕易放棄這次分蛋糕的機會,國內同行也極有可能圍繞這2點大做文章,競相壓價。如果這些擔憂變成現實,2點的政策福利可能最終是“甜了外人”。
記者還了解到,由于持續資金緊張,一些紡織企業已經出現資金斷鏈之虞。海珊集團負責人說:“按照目前政策,企業進口原料仍要交進口保證金,這對企業資金鏈的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
由于國家給紡織業定的基調是過剩產能,應予以淘汰,銀行也就普遍不支持紡織服裝企業。一方面,出于對自己經營成本等因素的考慮,銀行即使給紡織企業貸款,也要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調20%—30%,讓企業難以承受。另一方面,銀行對企業方沒有完全做到信息公開,發放貸有一定的隨意性,有時銀行把貸款收回,遲遲不再發放貸款,讓企業緊繃的資金鏈愈加緊張,運轉受到嚴重影響。
可以說,出口退稅上調只是緩解了出口企業的部分資金壓力,但并未扭轉中國服裝企業的艱難局面。目前一些紡織企業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產業層次不高,導致原料價格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差擴大,直接的結果是企業利潤減少,加上融資緊張,從而導致企業的應對能力減弱,影響到企業的調節能力和持續發展。
上調2個百分點,對利潤的貢獻或許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而今年企業的總體成本已經上升了15%到20%。出口退稅上調對企業來說,只能起到一個短期作用,也許不出幾個月就會被消解在人民幣升值中,這次出口退稅調整并不能改變行業的命運。
企業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青島市經貿委行業處張志友談到對本輪政策調整的理解時說:“2%的目的是,既讓企業松口氣,又讓企業適度保持壓力,迫使他們提高產品檔次,盡快實現產業升級。”他的話可謂一語道破實質。
從長遠看,紡織企業要真正走出困境,必須關心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企業要通過提高生產效率、產品結構升級換代等措施來應對國內外嚴峻的市場形勢,求得生存和發展。鳳凰印染有限公司在這條路上播種的早,收獲也早。
鳳凰印染董事長戴守華說:“今年鳳凰印染銷售收入達6.5億,創匯8000萬美元,利潤較去年上升54%,企業發展比較健康。”
鳳凰印染的產品主要出口非洲和歐洲,由于技術過硬,蠟染的布匹不掉色變形,在非洲非常受歡迎,目前國內只有鳳凰一家可以生產。有南方企業看到這塊利潤,考察后想要生產,最終由于無法掌握核心技術而放棄。據戴守華介紹,為了保持技術先進,鳳凰印染與武漢大學合作共同研發生產線,解決蠟染行業的節能減排和環保問題,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青島,鳳凰印染是個積極的例證,品牌經營的很好,最早由產業衍進轉向資本衍進,給青島紡織業帶來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但是鳳凰的路是否就普適于所有紡織企業,也是值得商榷。很多高檔產品主要服務于少數的高端客戶,也就是說,它可能并不適合多家企業的大批量生產。正如戴守華所言,企業發展有行業的共性和自己的個性,而鳳凰的成功多數取決于個性的發揚。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個性之路,也許是個比產業升級更具挑戰的話題。
很多青島的企業人士都表示,能夠理解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但是難以接受;知道怎樣才能擺脫困境,但由于種種原因,做起來困難重重。艱難的生存環境將加快紡織行業的洗牌進程,企業本身兩極分化會更趨明顯。一部分企業通過產品開發,通過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提升競爭力,獲得大發展;而另一部分企業則在成本及資金壓力下被迫關停。說到底,紡織企業必須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因為只有企業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