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直通車
國內資訊(08年前)
自主創新贏得市場新空間
從事業單位轉制為科技型企業,陜西省紡織科學研究所能夠保持持續穩定發展,得益于加快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形成了企業獨有的核心競爭力。目前,紡研所80%的效益來自技術成果的轉化,公司每年用于新產品研發的資金在100萬元以上,占全所總收入的3%左右,科技創新讓企業活力倍增。
依靠短、平、快求生存
轉制初期是紡研所的求生階段,由于負債沉重,資金窘迫,為了迅速找到市場發展突破口,領導班子積極鼓勵科技人員以市場為導向,開發企業急需的“短、平、快”項目,形成“滾雪球”效應。技術人員積極攻關,自主研發的氣水混合系列加濕器,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技術鑒定,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梅自強的肯定。該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后,成為中國紡織器材工業協會的定型產品,2003年榮獲省科技進步獎。經過10年的推廣轉化,產品已經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的2000多家企業,并出口到國際市場,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當年紡研所扭虧為盈做出了突出貢獻。
氣水混合系列加濕器產業化推廣成功,讓領導班子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企業的發展必須遵循“市場為綱、科技為本、人才至上”的原則,要把科研成果轉化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根據紡研所的規模實力、人才資源、技術能力等實際情況,近幾年來,通過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企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按照不重形式重實效的原則,堅持“專、精、特、新”的發展方針,做到“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合作”,重點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上下功夫,突破成果轉化的瓶頸,瞄準紡織市場的急需產品,在資金和人員方面向新技術項目和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項目傾斜,不斷激發企業的競爭活力。
技術創新謀發展
從2003年以來,隨著經營形勢的逐漸好轉,企業在產品開發上突出“高”、“新”特點,加強技術攻關,注意技術集成,先后開發出維尼綸、電磁波屏蔽織物系列,防靜電面料系列,耐高溫防火織物系列,阻燃、防酸、抗油拒水織物,橡膠基布,過濾布,刺輥帶等橡膠、化工醫藥、軍工領域的產業用紡織品。其中,高導電性防靜電面料通過了國際權威紡織檢測機構ITS集團的Labtest測試檢驗,現在已投入生產;2007年,國家勞動保護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為混紡型、鑲嵌型、交織型防靜電面料頒發了產品長效質量合格證書;金屬混紡型防靜電面料獲得了2008暢銷面料“技術創新獎”,形成了功能性紡織品獨特的研發優勢。
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后,領導班子果斷決策,迅速組織攻關小組,全力以赴開發醫用防護隔離服。在國內率先研制成功符合國家標準的醫用防護服。在“醫用一次性防護服”專家評審會上,這個產品得到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為首的專家組的一致肯定,及時完成了陜西省有關部門的戰略物資儲備任務。
還有企業自主研發的方科牌農用防冰雹網,通過陜西省級技術鑒定,已在陜西及周邊省市果業基地推廣達2.31萬畝。為廣大果農每年直接增效4633萬元,為促進果業這一陜西農業支柱產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投入上臺階
從2003年開始,企業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引進了全自動電腦小樣織機、日本4D-box CAD輔助設計系統、瑞士染整打樣機系統、高速整經機、七單元雙漿槽漿紗裝備、劍桿織機、卷布機、特寬織機等先進設備,改善了企業研發、生產、中試和檢測的條件,提升了整體技術裝備水平,為提高產品檔次,占領前沿市場,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撐。87臺先進的劍桿織機投入使用后,使年生產坯布能力達500萬米,產品延伸到功能性、產業用、特種防護及軍用紡織品等多個領域,顯著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目前,一個功能性紡織品及產業用紡織品研發生產基地在紡研所已現雛形。
紡研所不斷向高端紡織產品研發領域挺進。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芳綸系列產品的開發與研究”項目,滿足了國防、消防、冶金、石化等行業領域提高勞動保護條件的需求,被列入《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和《中國鼓勵引進技術目錄》,通過了陜西省有關部門技術成果鑒定,并獲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目前這個產品已出口至12個國家和地區,創匯達數百萬美元。
紡研所還成功研發出織機監測管理系統,為生產一線提高ERP管理水平開辟了有效途徑。隨著紡研所多個項目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科技創新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成為紡研所重要的利潤增長點,科研開發等技術性收入已經從1998年的15.66%提高到2007年的80%以上。科技創新,讓紡研所在不斷提升技術的同時,也收獲了可觀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