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直通車
環保壓力下紡企何去何從?
2008年作為“十一五”的第三個年頭,國家將連續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嚴格環保標準,落實節能減排指標,紡織服裝行業勢必要經受更嚴峻的考驗。那么,在平均利潤只占銷售收入20%的微利現狀下,加大環保投入,是否將是紡織企業不能承受之重呢?
“綠色”投入 企業兩難
現在發達國家用綠色壁壘(環境壁壘)構成了國際市場新的保護網,使用綠色標志已成為紡織和服裝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事實上,面對國際國內的競爭形勢,我國紡織印染和服裝企業對于環保投入處境兩難。
一方面,為適應越來越高的國際市場環保門檻,企業要以高質量的環保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為此,企業要有大的投入,而這些投入在短期內很難見到回報,甚至還會拖垮企業。
另一方面,對于內銷企業,開發環保產品缺少全社會共識。企業開發綠色生產技術,生產出綠色安全的產品,這雖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利于打開國際市場,但是,對于那些以內銷為主的企業來說,實施ISO14000環境質量認證似乎意義不大。因為,目前國內市場并沒有強制執行綠色標志,很多消費者對環保產品也沒有要求。如果一味加大這方面的投入,企業感覺得不償失。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楊東輝談到有關問題時則站得更高。他表示,加大綠色產品的開發和加強環境的治理必然會暫時加大企業的投入,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是紡織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我們周邊國家的紡織企業也面臨同樣情況,因此,現在誰加快了調整產品結構的速度,開發出高附加值、少污染的產品,誰就能拔得市場頭籌。
節能減排 當務之急
據統計,目前紡織行業廢水排放總量一般在11億噸/年以上,在國內各類工業廢水排放量中約占6.5%,位于各行業廢水排放量的前十位;COD排放量約為30萬噸/年,占全國工業排放量的5%左右。其中相當一部分廢水還是采取直排入海和入河的方式。
要減輕紡織印染行業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壓力,當務之急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對此,深圳市貿工局資源辦負責人認為,資金的短缺,勢必造成企業環保投入的壓力,規模企業可以適當調整生產數量,優先生產高新產品,提高企業利潤,然后再適時適量投資環保。這樣有助于企業形成良好的生產格局。而今后企業的發展前途和發展空間,也將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大,形成一道分水嶺,造成企業的強弱之勢,那些無法盡早適應的企業最終將自我淘汰。
可喜的是,現在一些地區已開始根據當地區域水環境容量,適度控制印染產業的發展規模,促進印染行業從規模經濟向效益經濟過渡。湖北襄樊地區就嘗試在紡織印染行業較為發達的地區開展區域紡織印染行業發展規劃的試點工作。而企業則加大設備改造力度,加強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應用,淘汰陳舊落后、能耗高、性能差的生產設備,用高新技術提升自身實力。
在我國印染企業相對集中的深圳,也較好地解決了投入與產出相互制約的問題。如他們在印染工藝中以生物酶技術代替傳統工藝,推行清潔生產,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如良益公司2007年推廣應用生物酶技術,已累計生產四大類印染布400萬米,節約成本152萬元,節水率達50%,約5700噸,節約用電2.8萬噸,減少污染物排放29噸。帝業集團染紗廠應用生物酶技術,累計已生產450多噸,節水、節汽50%~70%,加工成本每噸平均降低800元。
2008年,紡織服裝企業站在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門檻前感慨萬千。盡管還有各種難題要解決,特別是企業環保資金短缺等問題,但加快我國紡織工業綠色環保工程,仍是進軍國際市場企業的目標,也是民生的需要。未來無論怎樣猜想,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經過環保浪潮洗禮后得以轉型升級的企業,終將獲得發展的新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