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直通車
評論: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寫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之際
來源:人民日報 (一)金秋的北京,總會給人帶來特別的期待。 | 發布日期:2015-10-27
(一)金秋的北京,總會給人帶來特別的期待。
風云際會的節點,舉足輕重的大國,謀篇布局的規劃,人們有理由期待,這個十月會釋放更多信號,給中國和世界的未來注入強大的信心。
(二)在北京、在浙江杭州、在湖北武漢……人們發現,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考察時,對各地的規劃展覽館很感興趣。“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在發展之路上,規劃的確至關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調研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份,覆蓋了大半個中國。僅僅在2015年,圍繞“十三五”規劃,習近平總書記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曾與18個省份“一把手”座談。
(三)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
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團組討論時談到,“我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規劃。”兩會一結束,在會見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時,總書記主動提及“十三五”規劃,并表示“相信在新的規劃中我們會找到中歐合作的契合點和新機遇”。
的確,“十三五”將影響的,絕不僅僅是中國。“過去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約30%來自中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認為,過去是美國打噴嚏全球經濟就感冒,現在還應該加上中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也感冒。“十三五”藍圖關乎世界經濟的走向,“將左右世界經濟能否復蘇向前”,這就是為什么觀察家們要將十八屆五中全會稱為“關鍵性會議”。
(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即將走進又一個發展周期。
今天的中國,仍面臨著長長的“問題清單”。“世界工廠”轉型升級的同時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這些來自經濟系統、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挑戰,無一不是艱巨的課題、難啃的硬骨頭。連《紐約時報》也感嘆,“治理未來十年的中國,可能是全球最為艱難的工作之一。”
(五)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是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發展,是“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這意味著,在經濟發展中要保持戰略定力與戰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不久前,中國2015年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6.9%的增速好于預期。雖然仍有人偏好各種版本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和“硬著陸”預言,但越來越多人開始以更理性和長遠的眼光,審視中國經濟的“大勢”。“中國領導人明白他們需要做什么。”不久前出版新書《與中國打交道》的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說,“這也正是我對中國的改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的原因所在。”
(六)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是“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的發展,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這意味著,發展不僅要講速度講效益,更需要在增長與保護、局部與整體、當前和長遠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2015年初,被稱“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環保理念的變革,由立法目的的表述可見一斑:過去是“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現在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云南大理洱海邊,“立此存照”督促當地抓好環保;在北京APEC會議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霧霾小了沒有;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勉勵工人“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正是因為把握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發展規律,認清了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
(七)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是“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發展,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的發展,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發展。這意味著,不僅把發展視為經濟問題,更將之視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讓更多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八)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三種規律”“三大發展”,正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目標方向。
(九)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是實踐的指南。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面向經濟新常態,循著發展新思路,“十三五”規劃的根本指向,已然清晰——
“十三五”畫卷,將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個必須”為引領,鋪展開來。“中國制造2025”推動工業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制造強國”;“互聯網+”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新技術新概念新業態方興未艾;城鎮化目標激發更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激活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十三五”期間,“新四化”的同步鋪展、互動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多元動力、多級支撐,中國將迎來有溫度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有保障的發展。
(十)一張老照片,記錄下1992年8月四川廣安火車站的一幕:由于人多車少,準備外出務工的農民們只好從車窗擠上去。
而上周,在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期間,關于高鐵項目的合作,成為各方關注的一大焦點。
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外交”,鐵路可謂中國發展的“三重象征”——滿足了民生需求,促進了經濟增長,更隱喻著“中國號”快車的不斷自我超越。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中國的發展前后相續,正是這一段又一段的鐵軌,連接成我們前行的歷史。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匯點上,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軍,我們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
世界期待著下一個中國故事,歷史期待著我們這一代人的回答。(本文來源:人民日報評論(rmrbpl),智谷有刪節。)
風云際會的節點,舉足輕重的大國,謀篇布局的規劃,人們有理由期待,這個十月會釋放更多信號,給中國和世界的未來注入強大的信心。
(二)在北京、在浙江杭州、在湖北武漢……人們發現,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考察時,對各地的規劃展覽館很感興趣。“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在發展之路上,規劃的確至關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調研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份,覆蓋了大半個中國。僅僅在2015年,圍繞“十三五”規劃,習近平總書記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曾與18個省份“一把手”座談。
(三)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
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團組討論時談到,“我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規劃。”兩會一結束,在會見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時,總書記主動提及“十三五”規劃,并表示“相信在新的規劃中我們會找到中歐合作的契合點和新機遇”。
的確,“十三五”將影響的,絕不僅僅是中國。“過去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約30%來自中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認為,過去是美國打噴嚏全球經濟就感冒,現在還應該加上中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也感冒。“十三五”藍圖關乎世界經濟的走向,“將左右世界經濟能否復蘇向前”,這就是為什么觀察家們要將十八屆五中全會稱為“關鍵性會議”。
(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即將走進又一個發展周期。
今天的中國,仍面臨著長長的“問題清單”。“世界工廠”轉型升級的同時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這些來自經濟系統、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挑戰,無一不是艱巨的課題、難啃的硬骨頭。連《紐約時報》也感嘆,“治理未來十年的中國,可能是全球最為艱難的工作之一。”
(五)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是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發展,是“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這意味著,在經濟發展中要保持戰略定力與戰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不久前,中國2015年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6.9%的增速好于預期。雖然仍有人偏好各種版本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和“硬著陸”預言,但越來越多人開始以更理性和長遠的眼光,審視中國經濟的“大勢”。“中國領導人明白他們需要做什么。”不久前出版新書《與中國打交道》的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說,“這也正是我對中國的改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的原因所在。”
(六)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是“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的發展,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這意味著,發展不僅要講速度講效益,更需要在增長與保護、局部與整體、當前和長遠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2015年初,被稱“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環保理念的變革,由立法目的的表述可見一斑:過去是“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現在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云南大理洱海邊,“立此存照”督促當地抓好環保;在北京APEC會議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霧霾小了沒有;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勉勵工人“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正是因為把握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發展規律,認清了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
(七)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是“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發展,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的發展,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發展。這意味著,不僅把發展視為經濟問題,更將之視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讓更多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八)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三種規律”“三大發展”,正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目標方向。
(九)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是實踐的指南。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面向經濟新常態,循著發展新思路,“十三五”規劃的根本指向,已然清晰——
“十三五”畫卷,將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個必須”為引領,鋪展開來。“中國制造2025”推動工業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制造強國”;“互聯網+”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新技術新概念新業態方興未艾;城鎮化目標激發更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激活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十三五”期間,“新四化”的同步鋪展、互動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多元動力、多級支撐,中國將迎來有溫度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有保障的發展。
(十)一張老照片,記錄下1992年8月四川廣安火車站的一幕:由于人多車少,準備外出務工的農民們只好從車窗擠上去。
而上周,在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期間,關于高鐵項目的合作,成為各方關注的一大焦點。
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外交”,鐵路可謂中國發展的“三重象征”——滿足了民生需求,促進了經濟增長,更隱喻著“中國號”快車的不斷自我超越。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中國的發展前后相續,正是這一段又一段的鐵軌,連接成我們前行的歷史。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匯點上,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軍,我們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
世界期待著下一個中國故事,歷史期待著我們這一代人的回答。(本文來源:人民日報評論(rmrbpl),智谷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