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會直通車
中國經濟到底怎么了?與你有關的四個最新判斷!
中國經濟不行了?未來的走勢究竟如何?面對唱衰和質疑,關于中國經濟的四個最新判斷,也許會給你答案。
判斷一:中國經濟整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
兩個數據近期經常被“唱衰派”拿來說事。一是8月份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9.7%,降至臨界點下方;二是7月工業增加值在連續三個月小幅增長后再度出現回落。這些數據應該如何看?
摩根士丹利分析稱,中國8月PMI回落主要受閱兵、災害性天氣等臨時性因素拖累,屬于季節性和一次性因素。同時國際金融和大宗商品異常波動,經濟運行被動輸入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單一數據沒有說明力,中國經濟整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
“當前中國經濟狀況仍在預期之內。”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近期也再次回應了外界的猜疑。樓繼偉說,中國經濟增速預計將保持在7%左右,并且這一狀態可能持續4到5年的時間。“即使增速放緩,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達到30%左右。”
判斷二: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不會有大調整
經濟數據不好看,政府會不會出短期救急措施?樓繼偉給了明確回應,中國政府不會特別在意季度性的短期經濟波動,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定力”。
定力何來?樓繼偉進一步表示,宏觀經濟政策將繼續著眼于綜合性目標,特別是保持就業增長和物價穩定,不會因為單個經濟指標的變化而做大的政策調整。據公開報道顯示,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失業率和CPI同比漲幅三個主要數據都運行在合理區間,這給予了宏觀經濟政策穩定連續的底氣。
保持定力意味著敢于容忍和承受短期降速的陣痛,以調結構謀求更好發展。正如樓繼偉所言,“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于改革。”
判斷三:股市調整大致到位 金融市場風險可控
中國股市6月以來發生巨震。當前股市處于什么階段?股市波動對實體經濟有沒有顯著影響?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給出了最新答案:六月中旬以來,中國股市發生了三輪調整,但調整對實體經濟未產生顯著影響。股市調整以來,杠桿率已明顯下降。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趨于穩定,股市調整已大致到位,金融市場可望更為穩定。
這與證監會釋放的信息方向一致。9月6日,證監會深夜再度發聲,釋放多重維穩信號:場外配資得到清理整頓,助漲助跌的規制性因素得到有效抑制;正在部署查處第七批案件,重點查處涉嫌操縱市場的重大案件;股市劇烈異常波動時,政府不會坐視不管。
有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措施和相繼表態,都在強調一個基本事實: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可控。
判斷四:中小企業將獲更多政策紅利
中小企業發展不缺思路缺資本,近期的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都聚焦中小企業。
一方面,國家用投資給中小企業發紅利。在9月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建立總規模為600億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基金重點支持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發展。害怕基金落不到企業手里?總理打了預防針:“要把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辦成一個市場化運行的基金,切忌成為管理部門的‘錢袋子’!”同時,總理明確指出設立基金就是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頑疾。這份大禮包,讓眾多中小企業喜出望外。
與之配套,用減稅為其卸包袱。在8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家再度為小微企業減稅。據財政部有關人士估算,此次減免稅規模預計將超過1000億元。
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在傳統增長動力減弱的情況下,要拿出更多改革開放新舉措,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不斷迸發的微觀活力支撐宏觀經濟大局穩定。
附:樓繼偉G20會議講話
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舉行。
來自財政部官方網站的消息稱,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于改革。在人口紅利消失、資本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著力推動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改革紅利對沖人口紅利的消失,使經濟增長保持在7%左右。
7%左右的增速還可能保持4-5年的時間
樓繼偉強調,當前中國經濟狀況仍在預期之內。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增速預計將保持在7%左右,并且這一狀態可能持續4到5年的時間。
作為中國財政部門的“掌門人”,樓繼偉在歷次G20會議上的發言都引發市場關注。特別是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壓力在增大,市場也更關注中國高層官員的聲音。
對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樓繼偉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增速不可持續和中國經濟周期的變化。
他表示,中國過去依靠政策刺激取得了9%到10%的增速。但這是不可持續的,也超出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并導致產能過剩和庫存大量增加,必須逐步消化產能和去庫存,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樓繼偉稱,今后5年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包括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也要在2020年前完成。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將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更多依靠消費拉動,這將是一個艱難的調整過程。
確認中國進入了去杠桿階段
另外,樓繼偉稱,中國經濟周期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
他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普遍啟動了去杠桿進程,但中國則從2009年到2010年開始了快速的杠桿化,并實現了10%左右的經濟增速,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50%以上。目前中國也進入了去杠桿階段,經濟增速降至7%左右。但即使這樣,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達到30%左右。
對于去杠桿階段的經濟特點,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祝寶良曾表示,當前經濟實際處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過程中。
祝寶良分析,受外需持續低迷、國內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和人口增長減慢等因素影響,我國需求結構從以工業為主逐步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對傳統商品的需求萎縮,與之對應的產業產能出現相對過剩,有的甚至絕對過剩,去產能將是今后兩三年的重要任務。近期,雖然房地產市場銷售有所回暖,但由于住房庫存量較多、在建規模較大, 房地產仍處于減庫存之中。產能過剩企業、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臺在前期快速擴張中積累大量債務,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地方債的積累速 度,但面對經濟下行和風險偏好降低,銀行慎貸、斷貸現象增加。
但對于當前的經濟形勢,樓繼偉表示,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也出現一些可喜變化。這包括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了工業;貿易順差占GDP比重有所下降,國際收支更加平衡;上半年新增就業700萬以上,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全年中央預算支出增速將在10%左右
市場注意到,今年政府在財政政策上加速推出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的舉措。這包括推出債券置換、降低投資資本金比例要求、推出一系列專項投資基金等。
瑞銀證券宏觀分析師胡志鵬表示,過去一個月決策層不斷加碼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比如,央行再次“雙降”,通過降低實際利率、抵御資本外流來維持寬松的貨幣信貸條件。財政部正式將今年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額度提高至3.2萬億,以降低地方政府每年利息支出約1500億元等等。另外,鑒于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異常波動,國務院在近期召開的專題會上重申了寬松的宏觀政策基調,并著重強調金融穩定,要求以更精準的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樓繼偉在上述會議上再次明確,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預計全年中央財政支出增速在10%左右,高于年初預算財政收入7%左右的增速。中國正通過提高特定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等方法彌補財政缺口,以保持經濟適度增長,支持推進結構性改革。
他強調,中國政府不會特別在意季度性的短期經濟波動,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定力”。中國正按照既定部署,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和開放。
